还记得临近春节的时候,阿森纳发布了中国春节主题的祝福视频,其中最亮眼的内容莫过于几名球星一上来就问: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升职了吗?加薪了吗…
模仿「中国式亲戚」的调侃,深受年轻人追捧,要多可爱有多可爱。但当这些问题从亲戚嘴里蹦出来时,就一点也不可爱了。
互联网上,「过年期间如何怼亲戚?」似乎成为比资本寒冬、产业转型更引人钻研的课题。各种标题刷爆朋友圈:
- 年饭桌上,如何优雅地堵住七大姑八大姨的嘴?
- 如何优雅地回怼催婚?
- 如何应付七大姑八大姨炫耀自己儿子女儿比你有出息?
- 我家的亲戚为什么这么招人烦?
- 过年了,跟“熊孩子”一块儿来的还有“熊亲戚”!
标题之下,内容更是蕴含乾坤。
“各大”媒体煽风点火,给亲戚们贴上各种标签,竭力呈现七大姑八大姨的攀比、嫉妒、狭隘、功利。
都市言情剧中,总免不了有誓与世俗眼光抗争到底的男女主角妙语连珠痛怼亲戚,令其无地自容羞愤离去,一众年轻人解着恨地拍大腿:对,就该这么干。
某天看到网上“专家”的付费课程,专门教过年如何应付亲戚,全套售价80,已有不少人参加。
凡此种种,用心之细、表现手法之多、探讨之全面,让人感觉亲戚是过年不想回家的根本原因。
就像北京出租车司机提起日本就来气,逢此佳节,怼亲戚才是互联网最政治正确的观点呈现。
而我却觉得,年三十失去味道,就是从这股子黑亲戚的潮流开始的。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视的节日,那些传统的仪式和规矩中充满了敬畏与守望的意味。在许多文学名家的妙笔之下,过年的场景有了独特的意蕴,令人回味。
梁实秋笔下的春节是小孩子“吐槽”的对象: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老舍眼中的春节充满了京味儿: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惯例,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莫言憧憬着喝一碗腊八粥: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这才是最纯正的年味,直接唤醒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宽厚善良与激情。
曾经,「大过年的」是针兴奋剂,七大姑八大姨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干劲十足,也是针催化剂,许多矛盾都可以为这件事让步,饭桌子上几番觥筹交错,便也悉数化解。
随着时代的进步,年轻一代越来越主张自我,老家长、老一套都得靠边站,一年到头,也不知道孩子们在外面做了什么。最容易切入的话题一定是工作,最敏感的话题莫过于催婚,然而年三十再不聊,平日更没机会。
其实静下心来的我们不妨想想,聊这些话题的亲戚们真的这么讨厌吗?
一位长辈不聊催婚、不以过来人身份说说工作、问这问那,几乎没什么话题可以关心年轻一代,活跃年三十气氛。
更不为人关注的是,由于匿名的网络世界充满年轻人调侃、戏谑甚至攻击,中老年人羞于发声,任凭「亲戚皆祸害」、「催婚皆封建」等观念化身「浮在表面」的主流论调。
亲戚们想说也不敢说,怕坏了好不容易团圆的和气。
哪有那么多「熊亲戚」,更多的是为了维持团圆传统、关心晚辈、缓和家庭矛盾的普通人吧。
他们或催婚,或笨拙地询问你的近况,或「过来人」身份希望你过得好些,一大家子热热闹闹过大年,透着对未来的期望——
我们总说,如今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但其实,这不叫「年味」又是什么?
今年是2019,第一代90后即将30。绝大多数90后进入社会。但他们中多数不像上一代人一样,承担起年夜饭桌上活跃气氛,关心长幼的衣钵。
相比当个大人,年轻人习惯于做个处处被理解的宝宝。拿起手机抢红包、吐槽春晚,更有90后吃完年夜饭,夺门而出,夜店KTV被订满。几杯酒下肚,一边看网上文章恶狠狠地吐槽亲戚,抱怨自己回到老家,不被家人理解,一边感慨年味没了。
年味能不淡么?
如果你还有亲戚可以抱怨,应该庆幸。
再过几年,老一辈慢慢凋零,亲戚聚会一拍而散,那股中国人从古至今习惯的团圆热闹劲儿也就消失了。
也许年味消失是必然,一大家子团圆的中国传统习俗消失也许不可阻挡,但至少,我们多数人还有机会珍惜现在,珍惜每个家人,珍惜七嘴八舌的热闹,珍惜七大姑八大姨的逼婚、催育、问这问那。
如果能放下芥蒂,多跟自己的亲戚多聊聊,享受那份只有中国人能理解的热闹愉悦,想必可以找回一点失去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