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何造成了哥斯拉的诞生?

发布

鼎鼎大名的怪兽“哥斯拉”,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一大批狂热的追随者。很多男孩子从小就着迷于这个巨大的怪物及其强大的能力。但是总有你不知道的事,由日本人田中富之在1954年创作的哥斯拉这个角色,其实是围绕着核辐射问题展开的。

我们都知道1945年发生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先撇开其他问题不谈,单就这一事件而言,无疑是个令人震撼的重大历史事件。所以有没有可能,哥斯拉是一种用来表现日本人对核辐射及其后续影响这段经历的文化工具呢?

考虑到应该有些朋友没怎那么听说过这个怪兽,所以先对它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哥斯拉是一个虚构的怪兽,是日本Kaiju怪兽世界的一部分。“Kaiju”在日语中是“奇怪的野兽”的意思,这个世界中还有很多虚构的怪物。哥斯拉是“Godzilla”的音译,而“Godzilla”又是日本词“Gojira”的英语版本,它的日文名字是由两个词语组成的:Gorira(大猩猩)和Kujira(鲸鱼)。

Advertisement

虽然哥斯拉的确切起源尚未透露,但众所周知,它是一种像恐龙一样的古老物种,经历了大量的变异。随便瞟一眼它的外形结构,就会发现它有许多类似恐龙的特征,从它身上的鳞片和它短小的手,到它背上的鳞片,可以与剑龙媲美。不过也有人认为,其初稿形象的设计可能参考了在中国古代文物形象中常见的辟邪神兽。

1945年8月6日,原子弹“小男孩”在日本广岛被引爆;1945年8月9日,“胖子”在长崎被引爆。为了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哈里·杜鲁门领导的美国政府引爆了世界上最早的两颗战备原子弹。

在轰炸之前,日本帝国军队曾发誓要不屈不挠地战斗,没有任何投降的迹象。而当炸弹爆炸后,不仅在几秒钟内就造成数千人伤亡,还导致了辐射病、中毒、后代基因变异以及核辐射引起的广泛变化。

然而,这些爆炸的后果,虽然对日本文化来说是可怕的,但却并不是诞生哥斯拉的最终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军备竞赛开始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储备核武器而相互争斗,并迫切希望成为主导国。这种储存的一个方面是在核武器制造后进行试验。

Advertisement

1954年,美国在马绍尔群岛附近试验了热核弹“布拉沃城堡”。美国曾发表过两份关于原子弹危险区域的报告,一份是在1952年,另一份是在1953年,其中扩大了危险区域的范围。

一艘日本渔船,名为”大戈福瑞丸(幸运龙)5号”,距离马绍尔群岛东海岸80英里。这艘船的船长不知道1953年宣布的危险区扩大一事,当时该船正在热核试验场附近的水域捕鱼。

这艘船虽然没有受损,但却被白色的“雨夹雪”所覆盖——由于炸弹的威力和温度,数以百万计的珊瑚礁碎片蒸发并释放到空气中。当这艘船返回日本海岸时,船上的23名船员都患上了辐射病。

最终,23名成员中有一人因辐射病去世。这艘渔船是日本遭受核武器伤害的棺材板上的最后一颗钉子。这一事件向人们发出了试验严重后果的严厉警告,也激起了全世界的反核情绪。

那么,这一切又是如何导致哥斯拉诞生的呢?1954年,在布拉沃城堡事件发生之后,田中富之乘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飞过。当他看着下面的海洋时,一个生物从海底冒出来的想法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1954年,电影《哥斯拉》上映了。

Advertisement

影片中,由于氢弹试验的进行,怪物哥斯拉从睡梦中惊醒。一旦被唤醒,哥斯拉势不可挡,以其巨大的身躯和原子气息摧毁了东京和许多周边地区。电影以太平洋某处的一艘船的镜头开场。船周围的水突然变成白色并开始沸腾,船被毁在一个白色闪光之下。

在整部电影中,象征性的引用是非常明显的。船的开场场景是指幸运龙5号,而摧毁船的白色闪光是指珊瑚“雨夹雪”伴随着布拉沃城堡的爆炸。

也许最重要的参考是哥斯拉本身的创造。据说哥斯拉代表了无数的东西。有些人认为是美国的原因,有些人认为是日本自己的原因,但对哥斯拉最普遍的解释是始终如一的,认为它是一个代表核武器的怪物,以及核武器给世界带来的巨大负担。

使哥斯拉觉醒的核弹试验,象征着世界对核武器的力量和使用的觉醒,但与此同时,哥斯拉在小岛上和在东京留下的破坏,则象征着使用核武器所能造成的巨大破坏。

更有趣的是,哥斯拉这个角色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在后来的续集中,当另一个怪物降落在地球上,或者当科学怪人或者核恐怖分子决心制造破坏时,哥斯拉就被描绘成与这些威胁作斗争,帮助恢复平衡的保护者。

Advertisement

这些版本符合哥斯拉作为核武器的说法。同时也可看出,他们提出的另一种观点:尽管核武器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破坏和痛苦,但当一个极具复原力的敌人对你进攻时,核武器也是非常有效的武器和威慑。

《哥斯拉》系列自创立以来,经历了急剧转变。在被引进到好莱坞之后,大部分新电影都有哥斯拉与其他怪物战斗的主题,他逐渐被描绘成一个反英雄式人物。好莱坞也把”怪物之王”的名字给了哥斯拉。

哥斯拉这样的角色,对社会如何通过文化工具处理创伤性事件表现出了极其微妙的认同。在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之后,日本文化在应对核辐射的余波时经历了很大程度上的无助和怨恨。

这些经历以哥斯拉这样的角色的形式出现就是所谓的“投射”。当所有这些经历被赋予一种有形的、象征性的形式时,它们就成为了日本历史和文化中更大的一部分。

我们完全尊重他们的痛苦经历,更为他们将经历赋予哥斯拉这样具有文化底蕴的角色,而尊重他们。但同时,鹿角网希望,他们在关注别人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曾经由他们带给别人的,不可磨灭的伤痛。

Advertisement

继续阅读
Advertisement
点击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价值

领带是如何变成今天这样的?人们佩戴领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发布

领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为了女性送给父亲、恋人以及其他男性亲朋好友的礼物首选。未曾走入社会的男孩子们,也许觉得戴着它很傻,但很多在企业工作的成年男性,却经常把它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

这种纹理丰富、颜色鲜艳的小窄条,在几个世纪的流传中变换了不同的样式。所以,领带是如何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的呢?为什么我们至今还在打领带呢?

追究起领带的起源,可能还与军队有关。

我们在各种古装剧中,都曾经见过士兵们系在脖子上的领巾。而最早、也最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则来自秦始皇兵马俑,这些雕塑出现在公元前200-300年。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当年的士兵就是什么样,秦始皇的士兵们戴着的领巾,是已知最早的现代领带的前身。

Advertisement

无独有偶,我们在罗马的图拉真圆柱上也发现了类似的领巾。图拉真皇帝在公元98年到117年统治罗马,他被认为是一位精明的军事领袖,迅速扩张了他的罗马帝国。公元113年左右,他下令把他的丰功伟绩刻在一个圆柱形的大理石柱——图拉真纪功柱上,上面描绘了几个士兵戴着类似领带的领巾。

不过,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领带来自于17世纪的一种领巾。当时效命于路易十三及其继任者的克罗地亚雇佣兵戴着一种浅领的领巾。这些领巾是五颜六色的,作用在于将夹克的领口系在一起。然而,除了这种实用性以外,路易十三还觉得这戴着这种领巾的雇佣兵很时尚!而且他还不是唯一一个这么认为的人。

到路易十四登上王位的时候,这些领巾已经席卷了巴黎。法国贵族过去常穿的浆过的亚麻环状褶皱领子,很快就被鲜艳的领结所取代。这种领巾是宽松的,据说比亚麻褶边好看。

这种时尚也很快在法国的邻周边国家得到了认可,并逐渐扩散到整个欧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领巾也随着地域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不再那么像克罗地亚雇佣兵最初戴的样子。

20世纪初,随着文书工作的兴起,领带很快成为白领工作的标志。戴领带象征着佩戴者不再是操作机器的工人,而是属于更高的社会等级。

Advertisement

许多时尚狂热者认为领带是男性衣橱里的正式配饰,能散发出一种专业和权威的气息。虽然现在的年轻人有太多的选择来表达自己——不同的发型、发型、耳环、纹身等等,但在一个世纪以前,男性用衣服表达个性的选择是有限的。因此,对于男性来说,领带是他们在服饰上彰显自我的绝佳选择。

《Dress for Success》的作者约翰•莫洛伊称,只需看一眼领带,他就能说出这个人是谁,或者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莫洛伊在他的书中详细阐述了他所做的实验,实验表明,戴昂贵或看起来很昂贵领带的男士在求职面试中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甚至在餐馆里还能得到更好的位子!

随着60年代和70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的兴起,女性开始积极地进入职场,领带不再是男性专属的服饰。戴安·基顿在1977年上映的浪漫喜剧电影《安妮·霍尔》中进一步推广了女性打领带这一新兴趋势。

在很多国家,警察和安保人员一般都不会系领带,因为一旦发生争执,罪犯可能会拉扯警察的领带,用它勒死警察,所以这些从事职业的人员会避免这一点。

总有你不知道的事,早在2006年,英国医学协会就曾经发布命令劝阻医生在探视病人时系领带。他们认为佩戴领带等非功能性物品可能会让领带成为细菌和病毒的温床。作为配饰,领带很少定期清洗,所以很容易带来疾病。

Advertisement

其实,鹿角网觉得,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现在领带还是最早的领巾,都几乎没有任何可衡量的价值。要说保暖,作用也十分有限,更不太好用作手帕或毛巾。

充其量,它们就是过去几个世纪文化和人类时尚学的缩影。人们继续打领带的原因可能源于从工厂工作到办公桌工作的转变。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表示佩戴者不再在工厂里弄脏手,而且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继续阅读

价值

你知道万圣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吗?

发布

这一年,在很多人迄今为止的人生里,也许是过得最快的一年。转眼便是深秋,北方的人已经穿上了羽绒服,距离万圣节还有一周左右。念中学时,万圣节在我眼里只不过是英语老师为了帮助我们建立语言氛围而准备的一堂稍微特别的课。

它始终不是我们国家的本土节日,中国的孩子也根本不可能大晚上扮鬼跑到邻居家去大喊“不给糖就捣蛋!”。老实说,尽管有很多人喜欢万圣节,但大部分也都有些浮于表面,跟风的就更不必说了。这样的一个节日在中国,更多的是超龄儿童和商家们在带动气氛狂欢。

鹿角网之所以想到写这篇文章,不是要给喜欢这个节日的人扣上“崇洋媚外”的大帽子,只是偶然在朋友圈看到有个姑娘po了一些万圣节主题的写真,突然很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想过了解这个节日的来源和意义?

万圣节在西方国家本就是一个非常受人喜爱的秋季节日,因此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会庆祝万圣节。有关万圣节传统的具体细节在世界各地都有所不同,但是几千年来不变的,是10月31日的万圣节前夜和11月1日的万圣节一直都会举办重要的庆祝活动。

Advertisement

2000年前,英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居住着崇拜自然的凯尔特人,到处都充满了他们神秘的德鲁伊传统。这群神秘的战士曾经散布于北欧的大部分地区,但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他们最终被赶回了英国。

总有你不知道的事,凯尔特人的新年是从11月1日开始的,所以在这之前的10月31日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庆祝活动,叫做萨温节,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除夕。

萨温节是为了纪念夏天的结束和不可避免的冬天的来临,让人想起史塔克家族的族语:凛冬将至。冬天意味着寒冷、黑暗和危险的季节,没有人会有生命。夏季和冬季之间的过渡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因为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能够在那个特别神圣的日子跨入生者的世界。

凯尔特人传统的萨温节盛宴必须要有巨大的篝火,用来抵御一切邪恶的灵魂和对凯尔特人的神灵表示尊敬。另外,还有狂野的服装和可怕的面具。萨温节被认为是魔法最强的日子,这一天无论是预知未来的能力,还是与其他世界的生物交流的能力,都会成为可能。

前面我们提到过,扩张的罗马帝国在第一个千年之初就已经把凯尔特人赶回了不列颠群岛,但是他们继续推进他们的领土和文化信仰。另外两个罗马节日也在差不多的时间产生,一个是纪念死者的法拉利娅节,另一个是庆祝丰收的波莫纳节。虽然凯尔特人仍然保持自治,但是这几个同时在深秋进行的节日已经开始合并。

Advertisement

又过了八个世纪,基督教在英国凯尔特人的心中占据了上风。公元7世纪,人们对基督教圣人和殉道者的崇拜开始上升,为了庆祝他们以信仰的名义所做出的牺牲,圣徒日被移到了11月1日。

基督教对凯尔特人的控制和影响继续蔓延,慢慢地试图遏制这些崇拜自然的战士的异教习俗和信仰。大约1000年前,基督教会推出了一个新的节日,把11月2日称为“万灵节”,用来纪念死者。

凯尔特人在10月31日庆祝萨温节,而基督徒则分别在11月1日和2日纪念众殉道者和所有的灵魂。基本上,基督教是一直在试图根除不列颠群岛的异教徒仪式和传统的。万圣节有时还有另一个名字,“All- hallows”全万圣节,所以它的前一天就被称为“All- hallows Eve”,逐渐演变成“Halloween”。

随着权力和精神影响力的潮流从“异教徒”转向基督教,特别是在发现新大陆之后,这个在10月底和11月初的节日就被广泛称为万圣节。萨温节仍然是神圣的,特别是对那些拥有凯尔特人根源或异教徒信仰的人来说,但万圣节无疑赢得了知名度和广泛认可的战斗。

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每个节日都有一些外人看来有点奇怪的传统,万圣节也不例外。万圣节前夜包括穿上吓人的服装,在树上跳来跳去的苹果,向陌生人要糖果等等。也就是说,万圣节的所有传统可以从过去的秋季庆典中找到对应的部分。

Advertisement

穿着兽皮和戴面具的盛装打扮,是萨温节的遗风。有时候,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边界是如此的稀薄,人们相信恶魔和鬼魂在地球上行走。人们认为装扮成这些超自然的生物,如果在萨温节期间在街上遇到真正的恶魔,就会很安全。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万圣节服装要么是可怕的,要么是超自然的。

抢苹果可能与波莫纳节有关,前面也讲到了这个节日是什么开始渗透到凯尔特人的习俗中的。波莫纳是罗马的树木和水果女神,所以一年中的这个时候大概有很多苹果,可以奢侈地玩一玩这些过剩的食物。

“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可能是这个节日中最不寻常的习俗。在中世纪,这被称为“guising”,小孩和大人会把自己伪装成戏服,到别人家里唱歌或祷告,以换取金钱或食物。多年来,这已经发展成让孩子们开玩笑地向邻居和陌生人乞讨食物和钱的传统,不过“trick or treat”这个词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第一次出现。

万圣节只有在爱尔兰、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才广泛庆祝。随着全球化的兴起,万圣节和它的传统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在其他国家也有一些人庆祝它,但纯粹是在世俗的基础上,很少与这个节日的原始传统联系起来。

在墨西哥、拉丁美洲和其他讲西班牙语的国家,从10月31日至11月2日庆祝被称为亡灵节,因为其中许多国家主要是天主教徒并遵守基督教传统。10月31日,孩子们制作祭坛来邀请死去孩子的灵魂回来。11月1日这天,则是成人的灵魂回来越过人世。最后,在11月2日,也就是真正的亡灵节那天,人们会去亲人的墓地参加一个神圣的庆祝活动,带上食物、鲜花、音乐、故事和回忆,与逝去的亲人共度一个节日。

Advertisement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万圣节持续吸引着成人和孩子们的想象力。每年当第一片树叶开始变黄时,美国的孩子就开始计划这个一年之中最好的节日,他们需要设计自己的服装,计划开派对,把房子用蜘蛛网、恶魔和僵尸装饰起来,一想到万圣节前夜那些慷慨大方的邻居们会分发免费糖果,就忍不住垂涎三尺。

它有很长一段复杂且经常有争议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你看到的那些。了解这些之后,再去看这个节日,才能显得更加厚重。

继续阅读

价值

为什么萤火虫在日本文化中如此重要?

发布

萤火虫——这种光是看到名字,就能让人不自觉地心生向往的小生灵,长久以来都是夏季的代名词。“季夏之月,腐草为萤”,虽然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却早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脑海中。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了,萤火虫绝对不是什么腐草所化,而是由于它们习惯在水边的草根处产卵,幼虫蛰伏土中,第二年化蛹成虫,所以才被古人误以为是腐草本身变化而成的。

在日本的某些文化中,萤火虫并没有什么好名声,甚至隐约暗示着不祥,但是为什么在日本的许多文学著作以及歌曲影视作品里,却几乎随处可见萤火虫的踪影呢?

在有着“日本《红楼梦》”之称的《源氏物语》中,《第二十五帖·萤》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光源氏知道兵部卿宫暗恋玉鬘(夕颜之女),为了让他一睹玉鬘的芳容,在袋子里藏了许多萤火虫,与昏暗的房间里放出。在萤火虫若隐若现的光芒照耀之下,玉鬘的容颜与身姿尽显婀娜,兵部卿宫的恋慕之心也愈加深重。

Advertisement

然而总有你不知道的事,在平安时代以前,萤火虫一直充当着令人畏惧的对象。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萤火虫的光芒是用来形容邪恶之神的,因为它们在夜间发出的幽森光芒,看上去像是鬼火。

逐渐的,到了平安初期,可能是受到广泛流传的中国诗文的影响,萤火虫才变成了美丽和有情趣的代名词。“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美好画卷,以及“囊萤映雪”的故事,都为萤火虫的正面形象贡献了一份力量。在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萤火虫也曾多次登场。

有人认为,《源氏物语》中借萤火虫的光芒窥探女子的情节设计就是受了“囊萤映雪”的启发。因为这个故事改变了日本人对萤火虫光芒的态度,才有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一幕。

此外,日语中还有一个词汇“Keisetsu-jidadi”,字面意思就是“萤火虫和雪的时代”,用以指代学生时代寒窗苦读的日子,也是起源于“囊萤映雪”的故事。还有“ Keisetsu no kou”,表示“勤奋学习的成果”。

《萤火虫之光》大概是最受欢迎的日语歌曲之一,人们一般在毕业典礼、活动闭幕式和年底时等告别的时刻演唱这首歌,鹿角网觉得似乎约等于中国人民心中的《难忘今宵》。

Advertisement

这首歌原曲来自苏格兰民歌“ Auld Lang Syne”,英语直译为“old long since”,意译为“times gone by”,翻译成中文则是“友谊地久天长”,根本没有提到萤火虫,只是富有诗意的日语单词在某种程度上与歌曲的旋律相匹配。

可是日本人对萤火虫光芒的刻板印象并未完全被抹去,这一点在1988年的动画电影《萤火虫之墓》中已经有所影射。兄妹两个在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中燃起的希望,第二天就被埋进了土里,影片中如影随形的萤火虫形象,也散发着哀愁的叹息。事实上,萤火虫的亮光也被认为是在战争中丧生的士兵们灵魂的改变形式。

在日本,在炎热的夏季夜晚观看萤火虫在就成为一项传统活动。但是萤火虫只栖息在干净的溪流中,近年来因为环境污染在不断减少。由于萤火虫对生存环境反应敏感,所以被当成环境指示生物。萤火虫数量的急剧下降反映出了人类活动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

日语中还有一个与萤火虫相关的很有意思的新词“ hotaru-zoku(萤火虫部落)”,是指被迫在外面吸烟的丈夫们。城市中有许多高大的公寓楼,通常都设有小阳台。从远处看,窗帘外面忽明忽暗的香烟的光点,很像萤火虫的光芒。

《萤火虫之星》中那一句“萤火虫可令你见到最想念的人”,想必也曾让你的心湖泛起涟漪;改编自绿川幸漫画的《萤火之森》,曾经赚取了我无数的眼泪。美丽的传说、文学作品的渲染与萤火虫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相互作用,另一方也与日本的物哀文化息息相关。如果你也有兴趣,欢迎和鹿角网共同探讨。

Advertisement

继续阅读

热门

Copyright © 2018-2024 Www.ViralNou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乐兮科技有限公司 鹿角网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1861号 | 京ICP备18056353号-2